下车伊始,科学课老师周成彬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基地概况,随后细致讲解种地知识,还着重强调了劳动安全。初次握起小锄头的孩子们难掩兴奋,跟着家长志愿者一步步学习翻土、挖坑、栽苗、培土、浇水——动作虽略显笨拙,神情却认真得像在完成一件“大作”。大家分工协作:有的用锄头刨土,嘴里还轻声念叨着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;有的蹲在田边细细抚平土壤,生怕碰伤小苗;还有的围在一起分享技巧,清脆的笑声在田间久久回荡。泥土弄脏了小手,汗水浸湿了衣角,可孩子们眼里满是对幼苗茁壮成长的期待,没有一个人喊累。
临近正午,田间飘来臊子面的香气。洗去手上泥土后,孩子们又和家长志愿者一起动手学做臊子面。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与欢声笑语交织,不一会儿,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就端上了餐桌。“今天的面真香!”“我还要再吃一碗!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脸上满是满足。这碗平日里常见的哨子面,因亲手劳作的铺垫多了份别样滋味,也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“劳动后收获的美味最难忘”。
为确保本次实践活动顺利有序,班主任何老师与家委会多次沟通,不仅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流程方案,还逐一落实每个环节的细节。通过本次活动,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秋季蔬菜种植技巧,更在劳作与美食中读懂了“粒粒皆辛苦”的深意。为让大家完整体验“从耕耘到收获”的全过程,何老师与家委会还约定,后期将由各小组每半个月轮流前往基地,负责蔬菜的浇水、施肥工作。
田园耕作结束后,孩子们又走进科创活动室。在这里,周老师为大家讲解了竹工艺品的制作方法,还带领大家完成了科创手工——鞋架制作。从田间地头的农耕实践,到指尖翻飞的手工创作,这堂“走出教室”的课程,既让孩子们触摸到了土地的温度,也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。